易方达ETF一个月狂增百亿,“扫货”港股券商H股背后的资本暗战
时间拉回到2025年7月28日、29日,港交所披露了7家券商H股股东变动,主角毫无悬念——易方达基金,出手果断,资金流向清晰,市场一片哗然。
紧接着,到了7月24日,申万宏源、招商证券、光大证券、中信建投四家也没能“幸免”,买入动作同样精准,持股比例从4.92%稳步提升到5.13%或5.14%,每一步都踩在港交所信息披露的节点上,毫不拖泥带水。
如果说,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资金流动,未免太小看市场的敏感度,毕竟易方达基金的香港证券ETF在过去一个月里,从97亿元暴涨到230亿元,整整翻了一倍,7月29日的盘后,这一数据被广泛传播,成为各大财经圈的热议话题。
这样的规模变化谁都看得出来不是巧合,ETF申购额度暴增,意味着背后的被动资金正大举涌入港股券商板块,原因何在?行业人士普遍认为,是板块景气度回升叠加被动指数资金配置,双重驱动下,“扫货”成了资金最理性的选择。
回头看,2025年上半年,券商的中期业绩几乎全线增长,尤其是二级市场活跃、股权融资放量,券商各项业务都迎来“翻身仗”,不少券商净利润同比暴涨,甚至扭亏为盈,市场热度自然也就上来了。
可问题也就在这里,高增长的背后,H股普遍存在着对A股的巨大折价,有的券商A/H溢价率高达100%,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,更像是资金对价值的重新估算,安全边际、股息回报都成了资金入场的理由。
站在市场的角度看,这波“扫货”其实并不全是主动行为,据券商中国报道,这些H股买入动作更像是ETF被动补券的结果,易方达基金只是顺势而为,持股比例虽超5%,但总股本还没到举牌线,规避了更剧烈的监管和市场反应。
再看看资金流向,主动型公募基金对券商板块的配置,依然是向头部集中,整体仓位虽有提升,但行业整体还处于“欠配”状态,这种结构性的分化,注定了短期内板块表现会有反复。
说到底,这场以易方达为代表的资金“扫货”,到底是一次短期博弈,还是行业价值的长期重估?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,市场的每一次集体躁动,背后都是复杂博弈的结果。
行业人士普遍提醒,ETF规模快速扩张背后,既有资金对低估值的追逐,也有行业中报业绩超预期的刺激,更有政策面对金融开放、虚拟资产创新的暗中加持,风险和机会始终并存。
回顾7月28日、29日的港股市场,一边是公募巨头的“扫货”热潮,一边是券商H股被动补券的现实,矛盾与机遇并存,局势远未明朗。
一切还在持续发酵中,谁都知道,港股券商的故事,才刚刚进入下半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