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人曾射瞎李自成一只眼,降李后与清军血战太原,率全军力战而死
1644年10月初,爱新觉罗·福临在北京登基,成为清顺治帝,标志着清朝正式入主中原。同月中旬,英亲王阿济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,统领八旗部队及吴三桂、尚可喜、耿仲明等明朝降军西征,意图彻底剿灭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。
在撤返陕西后,李自成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,核心在于坚守关中地区,同时积极收复河南与山西失地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潼关被部署了主力部队,同时派遣将领率领两万兵力向怀庆(今河南焦作、济源一带)发起反击。怀庆府地处晋豫交界,是连接中原与西北的重要通道,李自成深知控制该地区对巩固关中根据地及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。
在南京建立的南明福王政权虽侥幸躲过一劫,却选择了按兵不动,静观其变,错失了与李自成南北夹击清军、谋求发展的良机。他们误以为清军将全力进攻李自成,无暇南下,因而沾沾自喜,殊不知此举已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隐患。
李自成起初认为怀庆唾手可得,这将为后续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。然而清军的固守加上持续增援的南北援军,使大顺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,最终因惨重损失被迫撤出怀庆。此役不仅粉碎了李自成的战略部署,还吸引了清军主力,间接缓解了南明朝廷和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权所承受的压力,导致大顺政权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。
在撤离陕西途经山西之际,李自成对该省防御体系进行了精心安排。鉴于晋陕两地互为依托,山西作为关中的天然屏障,其安危直接关系到陕西的安全。太原与大同作为山西的两大军事要地,分别由两位明朝降将驻守:原大同总兵姜瓖继续驻防大同,而太原则由曾在开封战役中射伤李自成的陈永福负责镇守。
在李自成麾下获得重用的陈永福,原本因战败投降而心怀不安,却得到了对方的信任与重用。李自成不仅未追究其过往,反而任命他为权将军,继续统领旧部。对此,陈永福深感感激,决心誓死效忠。与此同时,李自成还安排山西节度使韩文铨与巡按李若星,与陈永福、姜瓖等人协同驻守山西。
【反复无常属姜瓖】
为巩固统治,清廷采取了怀柔政策。多尔衮委派明朝降臣吴惟华出任山西招抚使,旨在通过其与投靠大顺的明朝将领的旧交,以官位利禄为诱,劝其弃暗投明。这一策略收效显著,在吴惟华的积极游说下,大量原属大顺的明朝官员纷纷倒戈,重新归顺清朝。
姜瓖作为大同守将,其经历颇具戏剧性。他先是向李自成献城归顺,导致周遇吉孤立无援地死守宁武关,最终战败身亡。随后,在吴惟华的游说下,他转而投靠清廷,使得清军兵不血刃地控制了这座战略要地。在他的影响下,周边军镇也相继倒戈,纷纷归顺满清。
吴惟华情绪高涨,随即成功劝降了代州将领,使该城及其周边区域纷纷归顺清朝。随着这些地区的易主,太原以北的广袤土地几乎全被清军控制,省城太原面临的防御挑战日益严峻。
【陈永福为报李自成的知遇之恩,死守太原】
在太原防御战中,陈永福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。这位前明朝开封总兵与李自成的互动,成为起义军与归降明将关系的代表性案例。
在开封保卫战中,陈永福率领守军与李自成部队展开激烈交锋,成功抵御了多次进攻,造成对方重大伤亡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在第三次守城战中,他射伤了李自成的右眼。然而,随着战局恶化,陈永福最终归顺了大顺军。令人意外的是,李自成不仅未加追究,反而予以重任,先后任命他为制将军和权将军,地位仅次于刘宗敏和田见秀两位开国元勋。如此厚待降将的做法实属罕见,使得陈永福深感知遇之恩,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忠诚。李自成这种宽宏大量的态度产生了示范效应,许多曾与大顺军为敌的明军将领相继投诚,这为其进军北京奠定了重要基础。当李自成退守西安时,特意委派陈永福驻防太原,充分体现了对他的信任与器重。
陈永福为巩固太原防务,果断实施多项关键举措。他下令处决了明朝在太原的千余名藩王宗室成员,以排除潜在威胁。同时,按照李自成的指示,大量明朝旧臣、士绅被强制迁往西安,此举旨在阻断他们与吴三桂、吴惟华、姜瓖等势力的暗中联系,防止其进行破坏活动。
为应对清军攻势,陈永福采取了多重防御措施。他指挥士兵强化城墙防御体系,部署更多火炮,并实施坚壁清野策略,拆除了太原城外的民居商铺,消除潜在掩体。同时,他组织城内青壮年参与城墙巡逻,与守军协同作战,严密监视敌军动向。
九月中旬,清军统帅叶臣率领部队从固关直扑太原,立即展开强攻。陈永福指挥守军奋起反击,利用火炮、滚木、热油和密集箭雨等手段,给清军造成重大损失。凭借陈永福的丰富经验和周密部署,守军多次击退清军进攻,使其无法突破防线。清军在攻城过程中伤亡惨重,城下尸体堆积,血流遍地。
面对战局失利,固山额真叶臣急调荷兰制造的"红夷大炮",对太原城西北角展开密集轰炸。城墙在炮火轰击下坍塌数十丈,清军趁机涌入城内。大顺守军难以抵挡,陈永福下令向南突围。他率部从东门杀出,却遭清军伏击,部队损失惨重。陈永福与节度使韩文铨拼死奋战,虽突破包围,却在南撤途中被清军追上。二人宁死不降,最终战死沙场。太原巡抚李若星(李自成任命)则带领少数残部向清军投降。
【插图源自网络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