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赫鲁反思62年边境战争:错误极大,过分信任中国,未认清现实
尼赫鲁的官方传记撰写人戈帕尔有这么一段描述:
要是中印之间没爆发那场战争,真的很难想象情况会恶化到这种地步。
那时候,印度的头儿拉达克里希南也对尼赫鲁政府提出了严厉批评,说他们犯了大错。
那么,咱们说说中印战争这事儿,尼赫鲁到底哪儿做错了呢?
一、尼赫鲁那些走偏门的政策
1962年中印边境一战,印度吃了大败仗,这事儿让印度总理尼赫鲁心里头一直别扭。他始终没法接受在对华战争中栽了大跟头这事儿,还坦白说自己当时真是大错特错了:原以为中国也就边境上搞点小打小闹,哪成想他们会来真的。
不过,到了1959年11月头几天,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摩擦升级成了动手打架。那时候,在拉达克的孔卡拉地方,中国这边头一回见血了,这事儿也让中国方面紧张起来。虽说中国一直盼着能跟印度好好商量解决边境上的事儿,但印度那边步步紧逼,让中国开始明白,尼赫鲁这是成心想在中印边境找茬呢。
印度在那场战争中栽了大跟头,外界都说这不仅是军事上打了败仗,更是政治上丢了脸。凡是亲眼见过那场边境恶战的人,这伤痛估计一辈子都忘不了。尼赫鲁想藏着掖着失败的原因,但战争里出的问题实在太多了。连当时的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都忍不住对政府开炮,说他们太天真,太相信中国,完全没看清现实。
尼赫鲁本人在议会里对中印边境62年来的冲突进行了概括和思考:
我们现在离现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挺远了,活在自个儿搞出来的人造世界里。
尼赫鲁得面对现实,1949年那会儿,印度就已经走上了英国殖民的老路。原本,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那个小国家锡金,面积才7096平方公里,好不容易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,满心想着能过上自由自在的日子。
真没想到,印度竟然会仗着自己有点势力就欺负人,以小国身份去挑衅大国。尼赫鲁公开发声说:
小国家民族很难长久存在。它们不太可能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政治实体。
针对这事儿,尼赫鲁干脆派兵进驻锡金,叫印度官员把锡金的政权全揽了过来,他干的这事儿,比起英国的殖民统治,那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不过,这事儿还只是露出水面的一点点,跟中国西藏接壤的不丹,也遭遇了印度的霸道行径。尼赫鲁硬是不让不丹跟其他国家做生意,连买武器都只能从印度那儿来。说白了,印度就是当老大,不丹只能当小弟。在那个实力说话的年代,不丹没办法,只能听印度的。
后来,印度又一次把目光投向尼泊尔。由于尼泊尔与中国、印度都有着很长的一段边境线,这片区域差不多就成了中印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。这样一来,印度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尼泊尔的政治立场。
说实话,印度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解脱出来,真的被英国思想影响得很深。在扩展地盘这事儿上,他们的思路和以前的英国殖民者挺像的。
尼赫鲁这人挺精明,在政治上有一套,可他太心急了,一门心思只想扩张,这种做法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特点。
尼赫鲁心里琢磨着,要当个在亚洲地区能扛起大旗、有头有脸的大国领袖,说话得有分量,让人不得不听。
1959年,印度觉得自己实力差不多了,就开始跟中国闹翻了。那时候,尼赫鲁不理会周总理一遍遍要求和平谈判的请求,硬是要开打。这一举动,不光在国际上惹来了一堆反对的声音,国内也是骂声一片。但话说回来,当时印度的政坛,尼赫鲁就是老大,谁都得听他的,还有他的得力助手,印度国防部长梅农,两个人一唱一和,铁了心想要把中国给打败。
然而,这场战争最终让印度败得一塌糊涂。尽管尼赫鲁负有责任,但他的顾问团队、军官以及士兵也都有过错,几乎没人敢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。
二、中印冲突责任到底在谁
中印冲突的结果是印度吃了败仗。中方单方面说了不再打了之后,当时管陆军的乔杜里将军心里琢磨:
我们本以为是在跟中国进行一场像下象棋那样策略性的较量,没想到其实是在参与一场像俄罗斯轮盘那样充满高风险的赌博。
乔杜里觉得这次中印边境冲突就像是场碰运气的赌博,而不是那种啥都准备好了,就差一声令下就开打的战争。
特别是对第四军司令考尔、当时的国防部长梅农,还有印度总理尼赫鲁,在跟中国打仗那会儿所起的作用,很多人表示了不解和疑问。
考尔这位印度中将,梅农让他来当东北战场的头儿。他倒是挺有干劲的,可惜啊,一点打仗的经验都没有。他的那股子热乎劲,跟他心里那股子野心,那是一样一样的旺盛。
许多人觉得,国防部长梅农在这回的军事安排上犯了大错,他对考尔太过信任,以至于考尔做起事来肆无忌惮。
听说,就在中印冲突爆发前的一个月,考尔还在克什米尔悠闲地度假呢。可等他接到任命后,就说自己身体不舒服,被安排到德里去养病了。但梅农这家伙,还是把军事指挥的大权交给了考尔,并且让他在德里莫蒂拉尔尼赫鲁玛格的宅子里,遥控指挥这场战争。
一个啥也不懂的头头,在家里头当总指挥,还想跟全球最强的陆军较劲?那结果,明摆着,想想都知道。
说到梅农和考尔犯下的错,其实印度不少将领心里都有数。但因为他们忌惮跟梅农起冲突,所以就算心知肚明,也不愿意去纠正他们的决定。
到了1962年11月19日那天,尼赫鲁实在没法子了,只好把战争的锅推到梅农和考尔头上,说他们俩现在被全国人民恨得不行。就因为这事儿,他还把梅农国防部长的位置给撤了。
其实,印度那场战争输了,不光是国防部长梅农和第四军头儿考尔的事儿,外交大臣德赛、情报头头马利克,还有国防联合秘书萨林,他们几个也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。
这帮人在印度政界都是梅农的得力帮手。马利克身为情报部门的头头,本该在中印战争打响前,就把中国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,省得后面出岔子。可这家伙呢,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老是瞎捣乱,在议会里搅和,把自己的本职工作——情报工作都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。
说白了,印度觉得中苏关系破裂会对中国外交和决策动手脚,它以为苏联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跟它一起对抗中国。可没想到的是,俄罗斯的《真理报》一句话就给印度泼了盆冷水,让它大失所望。
中国跟咱们亲如兄弟,印度则是咱们的好朋友。
尼赫鲁老想着谁也不去招惹,这就是他一直没能正视现实情况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