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全球药企圈里有点不太平。

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又高调出手,这次他举起了“药价屠刀”,直指自家医药巨头:

辉瑞、默克、礼来……限你们60天内把药价压到发达国家水平,否则——“一切手段都可能上”!

这话一出口,全球制药股应声下跌。赛诺菲单日跌了7%,诺和诺德跟着跳水,连医药巨头礼来也罕见地“跌到腿软”。

有人说这是“暴力干预市场”,也有人说这是“民意倒逼改革”。可无论怎么看,这场“药价地震”都不仅仅是美国的事。

对中国药企来说,这一刀砍下来,可能是一记闷棍,也可能是一次进击的转折。

01|有人受伤,有人破局:这次轮到谁“笑着出场”?

1)中国创新药出海,利润要打对折?

像百济神州这样已经在美上市的明星企业,过去靠一款抗癌新药在美国卖出了16倍国内价。

可如果真按照“全球同步价”标准来对标,那利润恐怕要拦腰砍。

更别说,跨国药企对“合作诚意金”的胃口也在变小——原本能谈成的100亿项目,可能突然只值60亿了。

2)仿制药玩家:有的难,有的刚好上位

华海药业是个例子。美国市场占它营收13%,一旦印度大打“低价战”,毛利就可能从60%以上跌到40%。

但从另一面看,原料药企业或许会接住这轮“转单红利”。

全球有近三成的原料药是中国造,药明康德们可能趁势承接更多国际外包需求。

3)技术型药企:成了这波的“意外赢家”

一些布局高端技术路线的药企反而被时代选中。

比如复星医药的CAR-T疗法,在拉美市场已经站稳脚跟;

荣昌生物的ADC抗癌药靠专利授权走出一条“轻资产高收益”的新路。特朗普砍价?他们几乎“不参与定价战”。

02|表面风暴,背后三条新机会正悄悄生长

机会一:新兴市场正在“抢药”

中东、拉美、东南亚这些地区,开始成为中国药企的新阵地。

比如复星医药在巴西布局CAR-T疗法;恒瑞医药的PD-1也已进入中东市场。

这些地方不像欧美那么讲价格体系,反而更看重性价比与落地能力,为中国药企留出了宝贵窗口。

机会二:技术为王,定价权随之而来

三生制药签下430亿大单,是靠独家双抗技术;

博雅辑因布局CRISPR基因疗法,直接绕过“价格战”;传奇生物的CAR-T一度被美国同行当作“行业范本”研究。

一句话:谁有技术,谁才有资格谈价格。

机会三:供应链反杀成现实

别看特朗普高喊“去中国化”,中国药企早就在海外悄悄“布子”。

药明生物在美国建了4座工厂,靠近市场又避关税;凯莱英握有辉瑞大单,九洲药业则把CDMO服务做到全球30%市占率……这个世界,讲的永远是“产业能力”,不是“嘴上功夫”。

03|下一步,中国药企怎么走才不被动?

第一步:创新药要“两条腿走路”

学恒瑞的办法——国内高价支撑研发,海外“以价换量”建立口碑;同时专利还没过期前,不断开发新适应症,提前布好局。

第二步:把工厂搬到“中间地带”

比如泰国、越南这类“政策友好+人力低廉”的东南亚国家。中国药企若能主动过去建厂,还可以顺带吸纳当地药企资源,扩张渠道。

第三步:靠政策打组合拳

国家层面也在给出信号:集采豁免创新药、医保谈判引入价值定价机制、商业保险试点“天价疗法可报销”。这不是简单的价格博弈,是一场结构性转型战。

04|药价风暴之后,中国药企的下一站是“全球牌桌”?

如果你觉得特朗普这刀砍得狠,其实不如说:这是一场逼中国药企成长的“成人礼”。

它逼你从价格跟跑者,变成技术引领者;逼你放下“仿制盈利梦”,走向“自主创新”;逼你学会与世界博弈,而不是简单讨好。

就像当年华为在5G被卡脖子之后,反而硬是杀出一条芯片路。这一次的“药价风暴”,也许能成就中国医药产业的一次“弯道超车”。

结语:

价格权从来不是哭出来的,是打出来的。

当特朗普掏出“药价大砍刀”,中国药企正在抬头:手握技术盾牌,背靠14亿人口的市场,还有越来越成熟的全球供应链。

这一仗,表面是价格博弈,本质是科技与话语权的争夺。

谁能在这场大浪中站稳?不是靠妥协,而是靠实力说话。未来的全球医药格局里,中国,不是边缘人,而是合局者。

#药价下调# #特朗普政策# #中国药企出海# #创新药# #医药投资机会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