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第四年;回看大帝开战演讲:没有传奇的俄罗斯,能撑多久
830年,巴格达城里出现了一座“智慧宫”,哈里发马蒙亲自盯着这摊子事儿。没错,就是哈里发自己批条子、盖章子,把一个基督徒——叶海亚·伊本·马赛维,推成了第一任馆长。放在今天,相当于官方指定的全国最高学术中心,交给了“友商代表”打理。这阵仗,换个朝代,妥妥是在开历史玩笑。
智慧宫里什么书都有——阿拉伯的、波斯的、希伯来的,甚至连印度传来的梵文经典都被请进来了。这事儿搁咱们现代人眼里或许见怪不怪,但在中世纪,那可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儿。哈里发马蒙没想着玩闭门造车,反而一门心思搞“知识百货”,什么牛人都能来,这背后可不是单纯讲情怀——这其实是那个时代整个商业、文化和技术大拼盘的一个缩影。
为啥智慧宫能包罗这么多牛人和知识?只看“宗教宽容”这面旗帜,觉得阿拉伯帝国多大气,那就浅了。核心动力其实在于它踩中了点儿。欧亚大陆横着走,丝绸之路要去哪儿才不迷路?必须经过这儿。 地理红利把阿拉伯帝国送上了全球贸易的C位,金银珠宝、清香丝绸、各路好东西和知识分子一块儿流入巴格达。 在这种环境下,出点包容和开放,好像意外,细想又很合理——钱袋子鼓了,谁不想多点新鲜玩意和点子呢?
讲到这里,很多人下意识以为“关键看领导开明不开明”。但别忘了,领导的想法再奇葩,整个社会的风,是不是那股子劲儿,才决定事情能不能成。巴格达的包容,不是哈里发一个人拍脑袋搞出来的,而是大商路、大经济的产物。历史不是过家家,嘴上仁义道德,物质基础不行,嘴再甜也只能自嗨。
可惜,天底下没有永远的风水宝地。新航路开辟以后,世界的游戏规则变了。大航海时代一到,“地理C位”直接改名叫“过气玩家”。海上贸易一出现,陆上丝绸之路就像古董一样被放进了历史博物馆。 阿拉伯人的老本行彻底没了指望,巴格达的人才和知识引擎,也跟着熄火。 英雄不怕出身低,就怕后浪一波接一波。海权新时代轮到葡萄牙、西班牙,后来又来了英国、荷兰一通操作。阿拉伯的那点传统底子,突然就不顶用了。
这时候,阿拉伯帝国还能怎么选?全面开放早就撑不起家底,结局只能从开放转向收缩。面子还得要,骨气也要撑,很多人天然把“宗教身份”立成最后的护城河。其实,这不是谁突然变保守,而是没得选——贸易断了,知识输送停了,外来观念进不来,慢慢就只能关起门来,靠宗教和民族认同打气撑场面。
历史告诉人的一个道理:只要跟现实脱节,抱紧过去,一旦不能适应新局面,文明会慢慢变成回声壁,陷入自说自话的循环。 外部压力一大,最容易的防御手段就是拉高门槛、关上大门。短时间内能缓口气,但久了就像捂在密不透风的窑洞——再多的辉煌,也会发霉。
这些事看着远,其实离当下并不远。现在的俄乌战争已经打到第四年,很多人都快忘了这仗为啥打起来。普京自己倒是不糊涂,他那次万字演讲里说得很明白。“乌克兰是苏联划出来的假边界,俄罗斯吃了闷亏一百年。” 普京给苏联贴了个大标签——为了理想牺牲了俄罗斯民族利益,这就是失败的社会实验。
再看普京怎么说西方,语气直接:“想融入?省省吧。资源被薅、军事被围堵,西方只想你当大肥羊。” 普京公开宣布,绳子断了,和西方的幻想破灭了,俄罗斯必须收拾旧山河,重走自己的路。
远方青木看到这里,突然发现普京这波操作,其实是历史惯性下又一次“闭门自守”。普京明白以前那套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不管用,只能搞“战争经济学”。粮食自给、能源自足、武器造得快,这就是新生活。
这不是十全十美的办法,但临阵没得选。俄罗斯再谈“开放”,不是图样图森破,就是自讨没趣。在西方的神器锁链下一阵猛掐,能喘口粗气已属不易。
俄罗斯看上去还硬气,一个字不服。但所有绕不过去的问题只有一个——自给自足能持续多久?和外部世界一刀两断,门槛拉得再高,下一波科技革命、金融玩法、社会创新接不接得住?防线筑得再厚,没有向外吸收新鲜血液,注定慢慢封闭。
阿拉伯帝国曾经借助商路、文化、宽容崛起,谁“敬神”,还得看有没有饭吃,有没有路走。当年巴格达能搞“求贤若渴”,终归是大商路上的红利。后来底气没了,宗教成了主心骨但也是最后的防线。
俄罗斯现在玩民族主义、靠战争捍卫边界,说白了,就是用“内守型文明”赌未来。赌赢了、经济自转、科技自强,那就是新时代的沙俄。赌输了,历史只会记得又一个帝国在风雨中闭门自守。
细想下来,防御本身没错,但长远来看,文明最怕的不是敌人的冲击,而是习惯于自我设限。关起门,能守点老本,也容易被忘在风声之外。
时代最坏的结局,从来不是一场失败,而是习惯性把未来留给别人,自己困在围墙里数星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