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说到养老,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夕阳红、广场舞、健康讲座。可很少有人意识到,我们每个月交的那点养老金,其实也能成为撬动国家创新发展的“耐心资本”。最近中央和三中全会频频提及要壮大耐心资本,说白了,就是希望有更多“不急功近利”的钱流向科技创新等需要时间沉淀的领域。问题来了:我国这么庞大的养老金池子,为啥在股权投资这条路上总像隔靴搔痒?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话题。

首先得承认,养老金和所谓“耐心资本”简直天生一对。你想啊,这笔钱从年轻人刚入职场开始攒起,一直陪伴他们熬到退休甚至更久。这种几十年不挪窝、不怕短期风浪的钱,比谁都适合投那些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新兴产业。而且养老金来源稳定,每月都有新鲜血液注入,不像某些资金一遇风吹草动就跑路。

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有点骨感。目前我国三大支柱式的养老体系——基本养老保险、企业/职业年金、个人账户——看似家底殷实,总规模已超16万亿元,可真要论参与股权投资,却还是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。

社保基金算是其中最敢吃螃蟹的一类。从最早只许买国债,到后来能直接给银行、大型央企输血,再到如今跟着国家战略布局高科技、新能源项目,可以说走在了前头。但即便如此,这部分资金真正投进私募股权基金里的比例,也只有3.4%,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八九个点甚至三十几个百分点的人家水平。

再看看地方基本养老保险,大多数还把钱捏得死死地,不舍得委托出去做长线投资,更别提投什么初创企业了。一方面担心风险,一方面又受限于合同期限太短(一般五年),根本匹配不了动辄七八年以上回报周期的项目。有意思的是,如果地方愿意把手里的结余拿出一半去委托社保基金管理,仅此一项,就可能为一级市场带来四千亿增量资金!但目前这事儿就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
至于第二支柱企业/职业年金,目前还处在试水阶段,多数连门槛都没摸进去;第三支柱个人账户更不用说,还停留在买理财产品、公募基金的小打小闹阶段,对接高风险高回报的新经济赛道几乎无缘问津。

为什么这些明明适合长期布局的钱,就是迈不开腿?归根结底有四个疙瘩:

第一,积累规模还是偏小,相比GDP体量,我国养老金池子只占12.3%,而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快赶上GDP总额了。这说明我们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,但结构失衡严重,“二三支柱”发展滞后,大部分人还指望政府兜底。

第二,政策虽逐步放宽,但实际操作时依然喜欢“大而全”,热衷成熟稳妥的大盘蓝筹,对初创、小微、高科技公司敬而远之。这与当前鼓励“投早、投小”的创新导向明显脱节。

第三,各类考核机制太过短视,只看一年两年的收益,把长期价值当成空气。结果管理人压力山大,自然不敢冒险押宝未来。

第四,从退出机制到估值体系,再到激励约束,都缺乏灵活性和包容度,让很多原本可以尝试的新玩法胎死腹中。

其实,要让更多养老金变身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耐心资本,并非没有路可走。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经验,加快补齐二三支柱短板,让更多民营企业、中小微单位也能建立自己的年金计划,同时提升个人缴费积极性,用税收优惠拉拢大家多存一点;政策层面进一步松绑,让各类养老资金不仅能直接参与优质龙头,还能通过母基金等方式间接支持科创型“小巨人”;另外,把考核周期拉长至3-5年,为管理者减压,使其安心做价值发现,而不是天天盯着K线图琢磨怎么跑赢指数一天半;最后,在监管与激

#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