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天千万戒掉! 有人因为它心梗猝死, 生寒生湿, 越吃越毁脾胃
人们总是在炎热的夏天,在到底能不能吃冰来解暑“续命”上纠结。
大热天的,谁不想来口冰可乐、炫根雪糕、喝杯冰奶茶,享受一下透心凉的“冷饮自由”?
冷饮解暑固然爽,但先别急!放肆吃喝之前,摆出几个案例,给大家提提醒。
一是冰块“干净又卫生”
前段时间热搜上某博主的真实测评,13家奶茶品牌的冰块,有11家都超出了食用冰的标准要求,最高的超标了190倍,还有4家超出了大肠菌的标准。。。
反而自来水的检测结果一片绿,冰块比自来水还脏,真是“干净又卫生”。
水的问题不大,那就是净水器和制冰机的问题了,不定期清理、更换,操作不规范的话,更是脏上加脏。
而且目前规范只有对预制冰有限量要求,对现制冰没有标准,所以只能靠各品牌商家的自。。。觉。。。
二是冰饮容易吃出问题
天气热,家里的小馋鬼就要吃雪糕冰饮,有些家长觉得确实热,心软了,就让孩子吃,吃得少没事就没事,但有些孩子吃了就会咳嗽、肚子疼、拉稀。
像下面这个孩子就是吃多了雪糕,开始咳嗽,把肺炎诱发出来了,结果就是住院治疗,孩子遭罪、家长心疼。
之前一个刚高考完的孩子,打完球后猛喝一瓶冰饮料,不幸心梗突发去世。
还有一个女孩吃冰吃到去医院就诊“脑结冰”,也可以叫“冰淇淋头痛”,学名是“蝶腭神经节神经痛”。
估计很多人都有吃得太冰,冻得“脑仁疼”的感觉,大概就是如此。
那么中医是怎么看待吃冷饮呢?
有人说,人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水器。即便吃喝进去是冷的,排出来也是热的。
想想看:当我们用手握住一块冰,会发现冰逐渐融化了,但是手会变得非常凉,这就是用我们的体温来温煦它,手要过一会儿才恢复温暖。
吃冷饮亦是如此,人体内脏温度通常是恒温的,当这些冷的食物进入我们的肠胃后,脾胃就得调动自身的“阳气”拼命去加热、温煦这些外来寒凉之物。
而脾喜燥不喜湿,胃喜温不喜寒,这消耗的正是我们赖以运化食物的脾胃阳气。
长此以往,此消彼长,脾胃一塌糊涂。
而如果你的脾胃已经很渣了,恢复不到原来的状态,说明阳气已经损伤得很严重。
尤其是在夏天,身体的阳气都向外向上发散,内在反而变得虚寒,就犹如地下一般阴冷。就容易生寒病,再消耗阳气,属于寒上加寒了。
阳气不足,就会为各种疾病和体质损伤埋下了祸根。
鼻炎、腺样体肥大、哮喘等等慢性病,归根结底就是脾胃阳气受损,不能运化气血给肺部提供营养,导致肺气不足。
还有脾为生痰,肺为储痰之器。
脾失健运,津液代谢异常,凝聚成痰,聚集于肺,就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,从而出现咳嗽,咳痰,气喘等表现。
就拿我门诊上最近的一个真实医案来讲:
6月18日这天来的,刚高考完的17岁小男孩,小时候确诊过哮喘,用哮喘喷雾有缓解,后停用。
他自述这两天:鼻塞,咳嗽,开始喘得比较厉害,高考后放松,和朋友打打球运动后,常喝点冰饮。
17日晚上喝了一瓶冰水,快21点喘得快呼吸不过来了,吸入沙美特罗后缓解。
面白神疲,舌头是典型的寒湿舌,苔白水滑,水湿停留,气虚阳也虚:
实际上像这么大的孩子,很少会喘,但他的气道属于高敏感的,气道高反应性,冷的食物一吃进去,气道收缩,呼吸道变窄,就会喘不过气。
加上刚刚高考完,又紧张压力又大,休息不好,免疫力低了,一下子松懈下来。
原本很规律的饮食生活作息被打乱,寒气入体,身体一下子吃不消了,最近江南梅雨天,湿气重,也有一定的影响,然后身体就吃不消了。。。
《黄帝内经》言:“形寒饮冷则伤肺”。当外感寒邪与内饮冷食共同作用,最易损伤肺气,导致咳嗽、气喘等症。
像他外吹空调,内吃冰饮,加上本身气道敏感有哮喘史,气喘症状加重。
患者属:阳虚寒湿型哮喘急性发作,病机为“外寒引动伏痰,湿阻气逆”。
怎么调?
方子如下:
我们先来解方:
温阳散寒组:蜜麻黄(宣肺平喘)+干姜(温中化饮)针对寒饮射肺
祛风解痉组:荆芥、防风、蝉蜕、地龙(祛风解痉抗过敏)
化湿通窍组:辛夷、白芷、藿香(芳香化湿通鼻窍)
扶正固表组:黄芪补肺气,防风组成玉屏风变方
清热利咽组:黄芩、金银花、连翘、射干(防寒郁化热)
是一个散寒化湿、宣肺平喘、兼清郁热、益气固表的复方,因为是初诊,我先开了一周。
除了吃中药调理,平时一定不能吃冷饮,冰水、冰西瓜、雪糕。
趁着暑假好好调理一下,等体质好了,就好去上大学了,父母也会放心很多。
所以,别看吃冷饮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,其实都在为我们的健康埋下隐患,尤其下面这3类人群要格外注意:
1.冷饮伤阳气:寒湿重的人,比如经常关节痛、痛经、手脚冰凉、面色苍白、容易生病的人要少吃。
2.冷饮伤脾胃:有胃病的人,脾胃虚弱的小孩子、老年人,要少吃。
3.冷饮伤心脑血管:遇到冰冷刺激,可能会出现血管收缩痉挛,所以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、经常头痛的人,要少吃。
当然,我也不是主张大家从此就“谈冰色变”,一口都不能沾。如果实在热得不行,嘴馋得不行,偶尔吃一点解解馋是可以的。
但要注意方法:
刚从冰箱拿出来的,最好在常温放一会儿再吃;
不要在特别热、剧烈运动后吃,最好等汗热消一会儿再吃;
不要大口大口猛地全都吃下去,最好小口小口在嘴里温一会儿再吞进去。
并不是多吃冰的就一定能解暑,靠那一时的冰爽感,其实未必真能有效解暑,反而可能伤身。
像酸甘化阴的酸梅汤,也是很好的选择,可以生津、止渴、解暑,《本草经疏》记载,乌梅能“敛浮热,能吸气归元,故主下气,除热烦满及安心也。”
也可以选择茅根竹蔗饮,清热、下火、润燥凉而不寒,清润而不伤胃。
即便是喝常温的或温热的,随着身体微微发汗,也能使体温得到真正下降,感觉凉爽的同时,也不会寒凉伤脾胃。
尤其,即将到来的三伏天,是调理体质的关键时候。
越是天气热,越要温养阳气,趁此机会给身体加足“燃料”。
囤足一夏养能,保护好脾胃,我们的身体才会有温度,有能量,少生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