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0年一月份,晋国军队分成了六个部分,浩浩荡荡打进了吴国地界,标志着消灭吴国的战斗正式打响。

三月十五那天,吴国的国君孙皓自己绑着手,坐着载着棺材的车子,直接走到了晋军的营地大门前,表示投降。这样一来,吴国就算是彻底没了。

整个事儿,也就两个多月就搞定了。

东吴建国已经超过五十年,底子打得很牢。那时候,东吴的军队其实不比来攻打他们的晋军差,咋就那么快被打败了呢?

【足以自保的东吴】

蜀国被灭之后,东吴就失去了那个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紧密相依的帮手,一下子变得孤零零的。

从能力上看,吴国跟晋国比起来差远了,情况挺棘手的。

不过,那时候的东吴,还是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的。

1、咱们兵力挺强的,绝对不比对方差。

要是比拼总兵力,东吴那肯定远远比不上晋。

不过,虽说魏国拥有上千群勇猛的骑兵,但在那南方的水网地带,他们根本派不上用场。并非所有的晋军都擅长在那样的环境里打仗。

因此,在晋国攻打并消灭吴国那会儿,晋国的军队总人数也就20多万。

那时候,东吴一直养着23万的正规军,人数上可一点都不比来攻打他们的晋军少!

2、现在还能利用水军的优势。

拿下蜀地之后,晋国就在巴蜀那块地方搞起了造船业,还训练起了水兵。这么一来,晋国的军队里就有了一支挺厉害的水上部队。

不过,晋军就算着手组建水军部队,那也只是一支刚成立不久的队伍。

巴蜀那边虽然有条件组建水军,但夷陵之战打完以后,那边已经五十多年没有强大的水军了。所以说,他们哪儿能给晋军提供那些有经验的水军将士呢,根本不可能!

东吴靠水军建国都五十多年了,他们的水军打仗经验和人数都比晋军要强得多!

因此,就算晋军忙着造船、训练水师,还打算顺着水流往下打,可他们水上的功夫毕竟还是“新手级别”,反观吴军的水师,那可是“老江湖”了。按常理来说,东吴在水上的实力还是更胜一筹!

3、经过无数次考验的坚固防线,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。

蜀国消失后,晋国开始对吴国从北边和西边两面进行夹击。

然而,东吴那经过无数次考验的防线,还是挺得住。

陆逊和陆抗这对父子,把西陵看作是国家的“大门外防线”,着重加强那里的国防。这样一来,东吴的防御系统就能同时应对来自北方和西方的敌人,防卫更加周全。

往西看,从巴蜀那边赶来的晋军,虽说是一路顺水,不过得闯过那三峡地带,那地方又窄又难走。

三峡那块地方,地形狭长,就算晋军人数再多,也难以铺开来打。这样,东吴就有机会“封住路口”,把晋军挤到西边去。就像以前夷陵之战时,他们挡住刘备那样。

你得明白,夷陵之战那会儿,陆逊带着五万大军去迎战,但东吴这边,防守北边魏国进攻的力量还是绰绰有余的!

往北边看,长江虽然长达千里,不过呢,北边的晋军水师实力不行。东吴那边,靠着他们经验丰富的防御工事和常在江上巡逻的水师,很有可能挡住晋军,不让他们过江!

4、方便长期保持。

要是打起仗来,时间就会站到吴军那边去。

那时候,不管是南方朋友还是北方朋友,一到对方的地盘,因为医疗和卫生条件就那样,都很难躲得过疾病的纠缠。

赤壁大战那会儿,还有三次攻打濡须的时候,曹操的军队都碰到了瘟疫的麻烦。

后来,吴魏两国老是打来打去,一到夏天和冬天,就几乎肯定会闹瘟疫,真是让人头疼!

所以,晋国的贾充他们觉得:“现在正值夏天,江淮那边又湿又潮,肯定会爆发瘟疫”,主张别再打了,先停战!

另外,吴国的钱财聚集地靠近长江边,反观魏国,它经济繁华的地方却离长江挺远。

吴魏两军在长江流域展开较量,晋军的给养线拉得挺长,日子一久,这补给的负担可就重了!

所以,要是吴军能顶住一段时间,局面肯定会越来越好!

总的来说,虽然晋国强大而吴国相对弱小,但那时的东吴,为了生存,手里还是握着不少好牌的,压根儿不至于一定会灭亡!

【“自残”的孙皓】

吴国那边暴政太狠,咱们不打都能赢。要是咱们放过他们,万一孙皓有个啥不测,吴国人再立个明智的君主,到那时,就算咱们有百万大军,长江这道天险也难以跨越,那岂不是给自己留了个大麻烦!——《晋书·羊祜传》

孙皓这家伙又荒唐又残暴,荆州、扬州的聪明人还有老实人,没有一个不对他感到气愤和埋怨的...要是现在不动手攻打他,天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变故。万一孙皓哪天突然死了,再换个英明的君主上来,文臣武将们也都各归其位,那到时候我们就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啊...——《晋书·王濬传》

晋军里的“动手派”羊祜和王濬都觉得,东吴有守住自己的本钱。他们说,假如孙皓没了,吴国换个“明君”来管,那晋军就算人数再多,也过不了长江,灭吴根本没戏!

因此,东吴之所以走向灭亡,那个搞砸了一切自保机会,堪称“头号罪人”的,正是他们的君主孙皓。

1、皇帝和大臣们心生隔阂,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境危险。

孙皓这人多疑又狠心,动不动就乱罚人,还随便杀那些没犯错的人。

他坐上皇位那年,就把帮自己登上帝位的濮阳兴和张布给处置了。

后来,孙休的皇后朱氏、他的两个儿子、孙策的孙子,还有大臣王蕃这些人,全都被无情地处死了!

大臣要是犯了点小错,那可就惨了,会受到超狠的处罚!那些惩罚手段,真是让人看了都吓一跳。

所以,吴国从上到下,所有人都心里发慌,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,连早晚都顾不上安心度过了。

这样一来,东吴内部人心涣散,没人愿意为孙皓卖力了。

后来,晋朝攻打吴国那会儿,东吴虽然有二十多万人马,但除了张悌他们几个,没几个愿意拼死保护东吴。很多地方一看晋军来了,立马就投降了,不少军队也是一下子就散了。这样一来,晋军打进来就像砍竹子一样,一节一节地轻松突破,问题就出在这儿。

2、防守不严,内部溃烂。

东吴那边,防御系统做得相当到位。

然而,孙皓愣是亲手把自己的体系给搞垮了!

270年的时候,陆抗向上级提出,希望增加三万精兵,用来加强西陵的防守,防止晋军趁着水流往下攻打过来。

西陵,被看作是“国家的门户”,在东吴的防御布局中占据核心位置,是绝对不能出问题的关键地带。

但是,孙皓并没有答应陆抗的请求。

陆抗在快不行的时候,还像老臣子那样心里装着国家,又一次上书说:等我走了以后,不管咋样,你们一定得盯紧西边的防守,人数得补到八万!

然而,孙皓又一次选择了无视!

要是说上次没补全人员,可能是担心陆抗势力过大,那陆抗走了之后还是不给补全,这就真让人琢磨不透了!

之后,王濬跑到益州去造战船,那些造船剩下的木屑就顺着江水漂走了。建平太守吾彦瞧见后,心里立马有了数,“晋国肯定是想攻打吴国了”,于是他赶紧跟孙皓说,“咱们得赶紧给建平增兵,守住那关键的地方”。

孙皓又一次干脆不理睬!

江东这里的防卫系统确实挺全面,但话说回来,要让这套防卫系统真正管用,那可得有足够的人和东西来支撑。

东吴手握二十三万大军,不论是守卫“国家屏障”西陵,安排八万士兵驻守,还是在建平那险峻之地增加点儿兵力,都是势在必行,而且他们也完全有这个实力办到。

不过,孙皓的一时疏忽,导致东吴的防线虽然还在,但却没办法真正派上用场了!

孙皓的那些自毁行为,搞得东吴从里到外都脆弱得不行,精神上垮了,物质上也顶不住了!

【晋的充分准备】

晋朝最后攻打并消灭吴国的那场大战,也就两个多月就搞定了。不过,说起来,为了这场胜利,晋朝可是足足准备了十年时间!

1、咱们的大方向早就定好了。

现在咱们应该先拿下蜀地,过上三年,借着巴蜀那顺水的势头,水上陆上一起出兵,这就像当年灭虞定虢,吞并韩魏那样,形势一片大好。——《晋书·文帝纪》里就是这么说的。

在还没攻打蜀国的时候,司马昭就已经定好了策略,那就是“顺着水流往前冲,水上陆地一起行动”。

灭掉蜀国之后,邓艾给原来的战略加了点东西:第一,他在巴蜀那边开始造船,训练水军;第二,他对刘禅和他的大臣们特别好,还优待那些从四面八方来投降的人,想用这个办法让东吴的人也不想打了;第三,他还忙着煮盐炼铁,准备充足的物资。

后来,邓艾在内乱中被杀,司马昭也离世了,因为这些形势上的变动,攻打吴国的事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后了。

不过,晋朝攻打吴国,主要靠的是“顺水推舟,海陆同时行动”还有“先声夺人,再付诸实践”的策略,政治和军事手段双管齐下,这可是他们一贯的主要打法!

所以,晋国一直照着这个计划,做了好长时间的准备!

2、专门打造船只,壮大水上军队的力量。

要往下游走,那肯定得先造个船,这不用说也知道。

不过,咱们之前也聊过:要是光造船和加强水上部队,毕竟他们是新成立的,要想跟东吴那帮老练、经验十足的水上战士比拼,还是挺难的。

因此,要搞好水军建设,得有创新思维,不能光是“照搬东吴水军的那一套”!

记住这点:在古代的时候,水军那可是靠技术的,船的好坏真能补上船员能力的不足!

因此,王濬打造了那种超级大船,把多艘船连在一起,宽度有百二十步那么宽,一艘船上能站两千多人。他用木头建起了城墙,还盖起了瞭望楼,开了四个大门,船顶上宽敞到连马都能跑来跑去!

这样一来,晋军就解决了他们新组建的水军在能力上不如敌人的难题。

大船猛冲猛撞,用强大的力量对付小船,这样就能掌控水上的主导权。而且,这些大船装得多,运得快,随时都能把陆军送上岸,靠着绝对的优势,轻松拿下海岸边的关键位置!

所以,陆抗这个军事高手一眼就看穿了问题,他说:要是晋军真打过来,坐着大船顺水推舟地进攻,咱们可没法靠其他部队来救急。吴军在水里、地上都不行,根本撑不到互相帮忙就得垮掉!

这么说吧,晋国的水军训练程度虽然比不上吴国,但已经足够让他们掌握水上的主动权了!

3、推动边境地带经济发展,确保战斗所需物资的充足储备。

魏国那些经济搞得好的地方,离长江挺远的,所以后勤补给的路子就比较长了。

因此,要解决这个难题,关键得推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,让那边的持久战斗力能提上来。

269年,司马炎安排羊祜这个尚书左仆射去掌管荆州的所有军事事务,又叫卫瓘这个征东大将军去负责青州那边的军事,还让镇东大将军、东莞王司马伷去都督徐州的军事。这么做就是为了增强东南地区的实力,给攻打吴国打基础。

这些人一到新岗位,马上就动手搞起了当地的经济建设。

举个例子,羊祜刚到荆州那会儿,荆州军粮储备连一百天都撑不到。可等到羊祜离世,荆州的粮食已经能堆满十年所需了。

边境那边东西备得挺全,这样一来,补给线长的问题就大大减轻了。

4、对东吴展开心理战,摧毁他们的决心。

晋朝不光像邓艾当初提议的那样“优待刘禅”,还搞了好多其他的政治手段。

(1)、对东吴那边过来投降的将士,给予特别的关照。

对于投降的吴国将领,晋国全都委以重任,安排在重要岗位上,好让他们感到安心和受到重视。

孙秀本是东吴的前将军,后来投降了晋朝。一到晋朝,他就摇身一变成了骠骑将军,还开了府,享受仪同三司的待遇,被封为了会稽公。

东吴那边的西陵督过来投降了,一到晋国就当上了卫将军,还开了府,仪制跟三司一样,被封为了宜都公。

一边是东吴那边人人心里都不踏实,另一边则是投靠晋国能享尽荣华富贵,假如你是东吴的将士,你会怎么选呢?

(2)、拉拢东吴边境的民众,让他们心向我们。

再拿羊祜来说事儿。

在荆州那会儿,晋军抢走的羊,全都拿绢来补偿;抓来的人质,只要是不愿意投降的,都给放了;出去打猎,只要是之前被吴国人打伤的野兽,都原封不动地还给吴国人。

想办法消除东吴民众的对立情绪!得琢磨琢磨咋做,才能让东吴的老百姓放下对我们的敌意。得采用各种实用的方法,一步步来改善他们对我们的看法。

那时候,对面的陆抗也瞧出了羊祜的小九九:“他那边尽做些积德行善的事,咱们这边却净搞暴力手段,这样下去,不用打,咱们自己就先输了人心!”

就这样,西晋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准备,大体上解决了水军力量不够、补给线路太长的问题,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吴国人的敌对情绪。

这样一来,要发起总攻的话,条件也就都到位了。

【高明的战役部署】

晋军攻打吴国的那场大战,战术安排得相当到位、周密。

晋国的计划是这样的:好多路一起上,水上和陆地上同时行动。

详细来说,就是分六个方向发起攻击:一路从下邳出发的晋军攻打涂中;另一路晋军从扬州出兵,目标是江西;还有一路是从宇宙起兵,直逼武昌;新野那边也有一路晋军,他们朝着夏口进军;襄阳的晋军则是朝着江陵进发;最后,巴蜀的晋军会顺着长江一路往下打!

另外,有规定说明:王濬的水上部队,一旦进了三峡,就得听从杜预的调度;等他们到了建业,就得改由王浑来指挥了。

这次安排,让晋一开始就拿捏了全局的主动权!

1、东吴的防线被拆分成了好几个单独的点。

从孙权那时候算起,东吴的防守招数就是两个:一个是“敞开大门请敌人来,但敌人就是不上钩”,另一个就是“在江上到处转悠巡逻”。

实际做法是:找个坚固的地方挡住敌人,接着把灵活的部队集结起来,从河网地带偷袭敌人的后背,把他们打垮。另外,还得派一支强大的水军在水上巡逻,当作是机动部队,哪儿需要就去哪儿支援。

所以,东吴的防卫布局呢,表面上看是覆盖了千里之广的广阔地带,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环环相扣、能够互相支援的整体系统。

这时候,晋军的总攻兵力多得跟东吴全国的兵力差不多,他们同时从好几个地方发起进攻,让东吴各地一下子就陷入了危急关头!

这样一来,东吴就很难调动兵力互相支援了,他们的江防系统,说白了就是变成了一堆孤立无援的地方!

2、要想赢,就得从多个地方使劲儿,逐个攻破。

这种情况下,要是王濬、王浑或者杜预中的任何一两个能突破防线,成功渡江,东吴就很难再调集大批兵力进行深度防守了,东吴注定得输!

特别是,东吴的老巢在东边,可决定输赢的地方却在西边!

东吴为了稳住自己的地盘,肯定得先把东线这块地方守好,作为他们的重中之重。

所以,那时候东吴打算“撤退到夏口以东的地方”。

这样一来,东吴那边就没法再火急火燎地调兵遣将,去增援西线了。

这样一来,在西边战场上,杜预和王濬两人联手,对东吴的西线防线构成了人数上的优势,形成了两面夹击的局面!

3、要紧密合作,防止敌人把我们一个个打败。

司马炎明确规定了王濬军团由谁来指挥,这样一来,关键地方就能配合得更加紧密无间。

在西边那条线上,重中之重就是要闯过三峡那一块儿!

三峡地带地形复杂,军队难以大规模调动。东吴那边,靠着西陵作为国家的门户,再加上荆州作为坚实的支撑,他们采取了“封锁要道”的策略。

杜预负责指挥王濬的部队后,西线进攻就变得容易多了!

杜预带兵攻打江陵这些地方,说白了就是要抄了西线吴军的后路,然后从后面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,打乱他们可能用来“防堵”的部署。

在杜预的全面调度下,王濬跟他紧密合作,两面夹攻吴军,这样晋军就很有希望闯过三峡!

王濬一到东线,就归王浑指挥了,他们俩还是得一起协作,保证咱们这边占上风!

这样一来,晋军就算总人数和对方差不多,也能保证在重要的战场上人多打人少,用两面夹击来对付敌人的孤军奋战!

4、大规模行动,加上政治宣传一起上!

多管齐下,水上陆地一起行动,让晋军的强大力量彻底暴露在吴国人眼前!

吴军声势浩大,吓得当地人心里直打鼓,他们的抵抗心思就这么一点点散了,这样一来,战争就能更快结束了!

可以这么说,这个周到又精确的战略安排,基本上让晋军占据了绝对优势,简直就是“未战已先胜”的稳赢局面!

【杜预的将略】

尽管采取了多路攻击的策略,但能不能顺利消灭吴国,关键还得看西路的表现。重点就在于他们能不能闯过三峡,能不能一口气打到荆扬地区。

因此,最关键的部分还得看西线上的王濬和杜预这两支军队。

杜预一出手,整个局面立马就变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了!

战斗打响后,杜预一路攻城拔寨,同时派出周旨带着800精兵,在夜里偷偷过江,直接攻打吴国的乐乡。

紧接着,周旨那原本只有800人的军队开始故弄玄虚,他们竖起了好多旗帜,看起来人数众多。同时,还在巴山上头点起了大火堆,想用这个阵仗来吓唬吴军。

吴军心里直打鼓,投降的人数竟然超过了一万多人!

本来,吴军打算轻轻松松地在西线拦住王濬的军队,但现在呢,后方不安全了,吴军心里发怵,不敢再硬扛,只好主动去找王濬开打!

这样一来,主人和客人的地位就颠倒过来了!

吴军被王濬的军队打败后,周旨瞅准时机,悄悄混进城里,一把抓住了吴国的将领!

杜预很快就打下了江陵!

王濬的军队一把扯断了吴军设在横江的铁链,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闯过了三峡,一路畅通无阻地开进了荆州!

到现在,情况一下子就明了了!

杜预呢,他借着羊祜那时候打下的政治基础,搞起了政治劝降这一招!

这样一来,从沅水和湘水往南,一直到交州和广州,全都闻风投降!

杜预搞定荆州后,没闲着,他心里装着大局呢。他赶紧催着归他管的王濬,别磨蹭,赶紧坐船顺流直下!

这么说吧,东吴的完蛋,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!

【先胜而后求战的决战】

这时候,东吴那边攒足了3万精兵强将,铁了心要打一场翻身仗,做最后的冲刺。

不过,战斗还没打响,其实结果已经注定了!

本来,东吴那边是守城的,时间对他们挺有利的,他们可以悠闲地等着,然后一步步地抵挡敌人。

不过,晋军在西线那边一下子冲破了防线,整个局势立马就大变样了!

吴军到位后,丹阳太守沈莹提议说:咱们先把队伍整好,等王濬的军队一到,咱们就跟他们在水上干一仗,决出个胜负。

张悌的想法是,王濬大军一到,吴军恐怕直接就散了,哪还有机会打上一仗啊?

接着,张悌带着吴军,立马往北冲,要跟晋军的王浑部队干上一仗!

说实话,张悌的决策是最有可能行的通的:得赶紧在晋西路军没到之前,把所有兵力集中起来,先打败晋军的一路人马,这样才能有一线生机。要是等着晋军东西两路会合了再打,那就完全没戏了!

这么看,吴军那边的情况挺明了的:他们已经没啥防御的底气了,得赶紧连续打仗,才有可能赢。再说,东吴那边多处挨打,现在能凑出来的兵也就三万来号人!

结果挺让人意外,本来是晋国要去攻打吴国,没想到最后是吴国的军队主动渡过江去,找晋国的军队干架了!

吴军得不断靠以弱胜强,赢得关键战斗,这样才能活下去!

这样看来,战斗还没打响,赢输其实已经注定了!

一战打完,吴军被打得惨败!

谁能料到,靠水军称霸了五十多年的吴国,在快要灭亡那会儿,竟然得靠打陆战来保命?谁又能相信,人口、地盘都大不如前的东吴,在拼死一搏的最后决战里,派出的士兵竟然比72年前赤壁大战时还少?

【土崩瓦解,无法再战】

之后,东吴又想方设法地聚集兵马,打算再次对抗。

孙皓先下手为强,他让游击将军张象带着一万水军去迎战!

但是,吴军士气低落,还没打就投降了!

孙皓又一次发动起来,带着两万兵马去迎战!

然而,还没动身呢,士兵们就全都跑光了!

大伙儿都不想再为东吴卖命了!

王濬带着大军杀到建业,孙皓没办法,只能举手投降了!

吴国,这下子彻底完蛋了!

说实在的,吴国虽然实力上远远比不上晋国,但在那个时候,东吴手里还是握着不少能撑下去的本钱,压根儿没到非灭亡不可的地步,更谈不上会立马散架!

孙皓那家伙太残暴无能了,搞得东吴的老百姓心都散了,防备也松松垮垮的,这不,他自己把亡国的路都给铺好了!

司马炎和他的大臣们,虽然磨蹭了足足17年才动手灭掉吴国,看起来好像拖得太久了,但他们其实一直都在慢慢准备,稳扎稳打。这种不急于一时,慎重对待战争的态度,还是挺值得赞扬的!

在后来的战斗计划里,晋军采取了“多条路线一起上,水上陆地同时进攻,突然动手,一下子赢了”的策略。这样做,既发挥了他们的长处,又躲开了后勤跟不上、人数优势不大、地形不好等麻烦。同时,也让东吴那边人心不齐、防守不严的问题全露了出来。结果,没怎么打硬仗,晋军就像砍竹子一样,一节一节地赢下去,最后直接把吴国给灭了!

事先做好充分打算,想好了再出手,所以能像闪电一样迅猛地完成统一的大任务。

这里面有不少想法,真的很值得咱们后来人去琢磨和借鉴!